top of page

事件不能改變 觀點能改變

一開始會失眠

說得簡單 做起來無奈

我們都被寵壞

 

事件不能改變 觀點能改變

是否好過一些

睡覺睡到發霉 懶得做好準備

最困難的是減肥

 

孩子吵到崩潰 家裡沒有地位

最煩惱的是三餐

 

耐心等待

再多點自愛 保持樂觀

我們生活在台灣

——​克里夫〈情非得已〉

隨著疫情升溫,展演空間相繼熄燈,以往匯集掌聲的舞台失去生氣。藝文工作者慢下腳步,趁此空檔沉澱自身、回想初心,並積蓄創作能量,期待和觀眾再次相聚的那一天……

音樂人

音樂人化無奈為創作
調適失序生活步調

房間一隅,歌手克里夫(Cliff)撥弄著吉他和弦,將心思哼唱成歌。六年前,因為嚮往創作音樂的生活,他辭去工程師一職,靠演出、教學等收入維生。他獨立接案,跑遍全台表演,並在旅途中與人交流故事,激發更多創作靈感。


然而,自從本土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失控,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5月19日宣布提升全國疫情警戒至第三級,克里夫努力經營的理想生活,一瞬間全亂了套。「疫情爆發前,平均一個月大大小小加起來八到十場演出,一直延續到年底,目前基本上都先喊卡了。」
 

暑假將至,本該進入活動旺季,習慣向外跑的克里夫卻只能待在家,不免感到焦慮、苦悶。他坦言,陸續得知活動取消或延期的那陣子,「其實滿可怕的,就一直處在什麼事情都不想做的狀態。」


待負面情緒平復後,克里夫創作「防疫小短歌」,緩緩唱出防疫期間的煩惱和無奈,像是居家工作的疲憊,以及照顧停課孩童的崩潰。克里夫反覆吟唱「事件不能改變,觀點能改變」,期許自己能盡快調整好心態,找回音樂創作的步調。除了線上直播演奏,他也希望利用這段宅在家的日子,嘗試過去想做卻沒實行的新創作。

歌手1.png
克里夫:事件不能改變,觀點能改變
克里夫照片.jpg

「我覺得現在剛好是一個滿好的時機,去重新檢視自己過去到現在的狀態,不管是好或壞。」克里夫說。6月活動陸續取消後,他常利用空檔回想過去發生的事件,尋找創作靈感。 圖/克里夫提供

舞者

空間限制成阻礙
舞者線上排練、教課皆不易

舞者1.png

民國110年,原是舞蹈家陳詣芩專心創作的一年,翻閱行事曆,裡頭有她一筆筆滿懷期待寫下的規劃。然而,原先預計在5月至7月進行的10檔舞蹈計畫和演出,多數因為疫情被迫取消或延期。


5月18日疫情爆發,回憶起當天前往排練場的路程,陳詣芩呆坐在捷運站,龐大的焦慮朝他襲捲而來,眼淚不自覺落下,不確定當天的排練、未來的表演能否如期進行。「那天完全沒有辦法認真做任何事情,你會覺得不知道該怎麼辦且沒有能力再負荷更多變數。」他淡淡地說。


然而疫情帶來的徬徨,並未持續籠罩陳詣芩,為了維持身體對舞蹈動作的記憶,他與朋友相約在線上練舞,進行居家的身體訓練。陳詣芩表示,無法到排練場練舞,身體能延展的空間不足,也無法連結他人的肢體、感受彼此的呼吸,許多舞蹈家正試圖從如此侷限的環境裡尋找方向。


「我們太晚了。」陳詣芩感嘆。被限制在家中、開始線上練舞之後,他才漸漸意識到台灣表演者對線上創作的準備不夠充分,難以因應來勢洶洶的疫情。相較同樣受疫情衝擊的歐美各國,他們早已將藝文活動轉為線上,而台灣多數的表演卻只能被迫取消、延期。
 

對此,陳詣芩與其他創作者開始積極交流,參加線上討論會,希望能夠借鏡國外藝術家的經驗,發展線上展演。他舉例,當表演轉換到線上,便可以選在任何時段開始,讓觀眾自由選擇進場和離場的時間。而創作者為表演所選定的時段,則可以配合作品內容,進而加強創作者想傳達的意義,「例如透過健身操發想作品,它可能就會在早上七點半。」陳詣芩笑說。

陳詣芩:創作者共思線上展演新可能

「七八上下,左右腳換中間、打開、收回來。」舞團「行行製作」負責人林瑞瑜喊著拍子,向參與線上課程的學生講解舞步。為了善用活動取消後的空檔、排解居家工作帶來的倦怠感,林瑞瑜決定開設身體課程,希望能提振自己的精神,也鼓勵大家多活動筋骨。


「大家這樣子可以嗎?」林瑞瑜用力向螢幕那端的學生喊著,為了讓全身姿勢在螢幕上清楚顯現,林瑞瑜必須遠離鏡頭,造成授課音量低,不易傳到學生耳中。他坦言,相比實體授課,遠距教學需要花費更多心力注意學生的學習狀況。而線上授課學習成效有限,學生很少發表即時的反饋,他也不好矯正學生的舞姿。

舞者2.png
林瑞瑜:螢幕阻隔肢體接觸,現場氛圍難被取代

三級警戒發佈後,林瑞瑜開設線上舞蹈課程。為了確保學生能理解舞步,「會把動作拆短、很簡單、很工整,以防大家不好學。」林瑞瑜說。

影片/行行製作提供

線上跳舞除了不利於師生溝通,也使專業舞者面臨排練困難。林瑞瑜描述線上排練的具體情況,編舞者會透過視訊指導舞者,但由於身處不同空間,往往無法掌握彼此相對位置、配合對方調整姿勢。
 

「在劇場裡面你會感受到空氣的凝結、演員的呼吸、舞者的張力。」林瑞瑜認為,實體演出具有獨特、細微的情感表達,無法被線上舞蹈取代。他仍然期待疫情緩解之後,大眾能夠重新走進劇場,親身體驗現場演出的情緒和節奏。
 

街頭藝人

掌聲消失的街頭
生計受損下街頭藝人轉戰網路

街頭藝人無法上街表演,溜溜球表演者楊元慶只得在家中不斷練習,維持手感。 影片/楊元慶提供

除了表演場館關閉,疫情升溫也導致戶外人潮消失,衝擊經常在商圈、觀光景點表演的街頭藝人。「今年這個疫情來得太快太猛。」臺灣街頭藝術文化發展協會(以下簡稱街藝協會)副理事長、溜溜球表演者楊元慶指出,去年因應防疫,民眾無法走進劇場,但仍可到戶外觀演,因此即便人潮減少,街頭藝人依舊願意站在街頭苦撐。然而,今年室外集會人數受限後,他們失去表演場地,頓時無法謀生。

防疫在家,楊元慶只能窩在堆滿樂高積木、 玩具車的客廳構思新表演。他站在巧拼上,一邊甩動溜溜球,一邊陪伴兩歲大的兒子楊硯玩耍。有次楊硯調皮,拿起手電筒照射楊元慶,竟意外觸發他的創作靈感,將聚光燈的意象與溜溜球結合。

在家的日子雖可以陪伴妻兒、開創更多表演招式,身為家中經濟支柱的楊元慶卻承擔不小壓力。街頭藝人不論如何精進技巧,只要沒有表演,便沒有收入,導致許多人只能靠存款、打零工過活,甚至開始借錢。即便政府提供紓困補助,楊元慶仍認為,由於街頭打賞沒有收入憑據,街頭藝人在申請補助時可能受阻,難以證明因疫情受到的財務損失。

楊元慶表示,街頭藝人也不能一味等待政府幫助,街藝協會近期便開始鼓勵街頭藝人往線上發展,透過影像和直播,主動連結螢幕對面的觀眾,希望能在這艱困的時日找到出路。

街藝1.png
楊元慶:室外人潮消散,街頭藝人難以謀生

當鏡頭開啟,一片漆黑經由螢幕映入觀眾眼簾,隨後多點火光亮起,時而旋轉、時而上下擺動,從側照亮火舞街頭藝人林捲兒的臉龐。林捲兒經營火舞直播已邁入第五個年頭,遭逢疫情,直播成為他唯一的表演管道。

相比因疫情而開始直播的街頭藝人,林捲兒顯然更有經驗,掌握線上表演的竅門,「(直播)對我來說就是另外一個舞台。」林捲兒舉例,不同於現場火舞表演,他必須冷靜、專注完成高難度的動作,較少與觀眾互動,直播時他則會展現出活潑、親人的形象,藉此吸引觀眾目光。他補充,有時對火舞感到新奇、有興趣的觀眾,會進一步利用直播留言,向他分享當天的觀演心得。

雖然近期因為疫情,無法申請場地表演火舞,林捲兒還是會在直播唱歌,藉此精進自己的歌喉、學習與觀眾互動。「你有地方可以練習,又有營利可以收,何樂不為?」林捲兒說。面對疫情衝擊,街頭藝人仍可找尋機會表演,也能養精蓄銳,為疫情後的表演做打算。

線上轉型不只是街頭藝人在疫情期間的維生手段,林捲兒認為,直播也能幫助提高街頭表演的曝光度,許多線上觀眾曾跑到街頭現場支持表演,而原本只有一面之緣的現場觀眾,也能透過直播持續關注自己。唯一可惜的是,「現場會有掌聲,線上聽不到。」他感嘆,還是期盼疫情趕緊結束,才能夠回到街頭,享受火舞帶來的溫度和刺激。

街藝2.png
林捲兒:火舞直播增曝光度,線上交流與觀眾拉近距離

表演者不減創作熱忱
盼大疫過後重回舞台懷抱

面臨疫情挑戰,許多藝文工作者開始向政府申請紓困補助,期望補助金能緩解疫情帶來的生計壓力。根據6月3日文化部公告的「藝文紓困4.0」申請辦法,藝文事業可依人員薪資或營運需求申請補貼,而自營或無固定雇主的藝文工作者,只要能提供財務損失證明,即可申請3萬元的補助金。

藝文紓困可說是解救藝文工作者的及時雨,但林瑞瑜認為,補助雖達到緩解失業的短期目標,卻不是長久經營的良方。工作者們還是要靠自己排解焦慮、找回創作規律,持續構想新作品,才能在瞬息萬變的藝文圈生存下去。

「疫情來了之後,反而很珍惜每一場的表演,因為不知道我們可以做到什麼時候。」林捲兒說。疫情雖打亂表演者的生活步調,將行動限制在屋內、螢幕之中,卻沒有抹滅他們的創意與熱忱。無論是音樂人、舞者或是街頭藝人,這群藝文工作者一面思索適合疫情時代的表演形式,一面盼望舞台再次開放的日子。

留言紙條_林瑞瑜.png
留言紙條_表藝老師大冠.png
留言板
留言紙條_水管阿民.png
留言紙條_陳詣芩.png
留言紙條_淺堤依玲.png
留言紙條_楊元慶.png
留言紙條_克里夫.png
留言紙條_HY.png

留言板

你也是受疫情影響的創作者嗎?或是愛看表演的你,有什麼話想對創作者說嗎?歡迎和大家分享你在防疫期間的心情與感想~

迴紋針.png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