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曾經有過不好的法庭經驗嗎?或是因為社會案件的判決不符合心中期待,而對法官感到失望?
根據司法院「一般民眾對司法認知調查」,歷年來法官信任度總在四成左右徘徊,直到民國109年才首次突破五成。細看調查內容還能發現,長期以來,民眾打過官司後會較不相信法官。以109年為例,即便全體信任度達53.9%,有過官司經驗的民眾平均信任度卻僅48.1%。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辦公室主任蕭逸民指出,我國與其他進步國家相反,有上過法院的人信任度反而較低,顯示司法無法透過訴訟程序取得民眾信賴,「這是台灣司法的危機。」
司法院發言人張永宏指出,當社會不信任司法,法官為避免受到抨擊,審判時可能轉趨保守,甚至做出迎合大眾的判決。相反地,被信任感不僅能夠加強法官對待專業的態度,更是一種維持社會穩定的力量。蕭逸民則認為,司法能夠解決紛爭、推動社會前行,「如果司法不受人民信賴,做出來的決定大多數人都質疑,這個社會就會陷入分裂。」

為何法官不被信任?對打過官司的民眾而言,法官信任度可能因法庭經驗不佳而大打折扣。而一般大眾心中的法官形象,多由媒體塑造而成,如果民眾法律素養不足,加上媒體報導不當,便容易產生錯誤認知。
法官肩負穩定社會秩序的重責大任,如今卻常淪為輿論攻擊的對象。其實,他們也有滿腹的無奈與苦衷,卻未曾被大眾聽見。「我們的工作量很大,要做好只能一直加班,而且是做功德的那種加班。」雲林地方法院法官王子榮感嘆,許多法官都富有責任感,期望能為民眾解決紛 爭,沒想到判決結果反而引起更多不滿,「我們會覺得很沮喪。」

缺乏法律素養,民眾恐受媒體誤導、曲解判決
「你如果沒有上過法院,怎麼去判斷信不信任法官?那就是(依據)社會的價值觀嘛。」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辦公室主任蕭逸民說道。對沒有法庭經驗的大眾而言,法官形象經常取決於重大案件的判決結果,以及媒體的報導方式。
當重大案件發生時,民眾若缺乏對相關法律的理解,再加上媒體報導不當,便可能在不清楚判決依據的情況下指責司法不公。雲林地方法院法官王子榮舉例,《毒品危害防制條例》原本就有「戒癮治療(註3)」的處置方式。然而,103年藝人柯震東因吸食大麻被緩起訴、送醫戒癮治療時,部分媒體卻稱柯震東身為名人,故可豁免刑罰,導致群眾一窩蜂地批評法律屈從權勢。
註3:透過醫療行為,協助毒癮者戒毒,並重建其重返健康社會之能力。
律師陳欣怡則擔憂新聞標題斷章取義,誤導民眾指責法官不公。他曾讀過一則車禍案件的報導,標題寫著法院竟判肇事者免賠。實際閱讀內文才發現,其實是刑事庭裁定賠償移到民事庭審理,媒體卻為博取目光下聳動標題,害法官成為眾矢之的。
此外,遇到爭議事件時,即便專業人士站出來解說法官的判決依據,許多民眾依舊不願買單。王子榮感嘆:「整個社會對法律專業的重視程度不高。」他以先前蒼藍鴿破除醫療迷思的事件為例,許多網友都支持醫生的專業知識,然而換個領域情況卻大不相同,「很多時候大家覺得自己不用看法條就懂法律。」
法律翻譯蒟蒻:「法普」拉近司法與社會的距離
當民眾對法律的認知不足,又不重視司法專業,便容易對判決產生誤解,影響法官信任度。那麼,該如何從根本改善民眾不理解法律的窘境?王子榮強調法律知識普及(以下簡稱法普)的重要性。「法治教育不該是樣板式的朝會演講、考試背法條,應該要很生活化。」王子榮身兼臉書粉絲專頁「喵法官法庭日常」小編,透過分享法普文章與梗圖,以平易近人的方式,搭建社會大眾與法律專業之間的橋樑。
「法律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,如果有人問你『要不要來談法律?』你一定會覺得他有病!」法律白話文運動(以下簡稱法白)社群總監劉珞亦指出,講解生硬的法律不容易,因此法白選擇用故事包裝議題,以「歷史上的今天」企劃為例,團隊每天分享一則過去發生的事件,講述其中的法律知識。法白耕耘法普邁入第七年,持續以淺白又不失專業的方式,引領大眾思考法律問題。目前他們的Instagram追蹤人數已達26萬,是全台最大的法普社群。
法普團隊致力將法條轉化為易讀的社群貼文,降低大眾理解法律知識的門檻,但若讀者缺乏深入閱讀的動機,法普的效果仍然有限。法白粉絲李和安認為,許多人因為關心時事、社會議題而追蹤法白,但平常滑手機放鬆,看到他們的貼文時,通常仍抱持「我知道這很重要,但抱歉不是現在」的心態,並不會仔細閱讀。他建議,多將文字資訊轉換成圖像,更能抓住閱聽人的目光。
除了民間團隊,司法院也正努力與社會對話,運用網路影音、圖文呈現法律知識,亦辦理法治教育講座等。「評價都還不錯,但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提高觸及率。」司法院發言人張永宏坦言,目前受眾仍侷限在法律系學生和法律工作者。未來司法院會持續透過學校、社會教育,進一步拉近與民眾的距離。而即將施行的國民法官制度,能讓人民透過親身參與,學習法律觀念,「跟代表專業的法官、檢察官、律師在審判過程中接觸,其實就是一種司法跟社會的對話。」
「法官很像擺渡人。」王子榮形容。來到法院的,都是人生路上面臨關卡的民眾,或許是民事上遇到糾紛,或許是刑事上鑄成大錯。法官的職責正是協助這些人解決問題,安然從此岸渡到彼岸,繼續在人生的路上前行。當社會大眾能夠信任司法,司法體制才能完善發揮為民服務的功能。雖然這並非一蹴可幾,但如今政府、民間皆協力進行法普,也許正如劉珞亦所說,只要民眾能夠主動理解法律一些、進一步理性判斷,司法信任度總有可能慢慢提升。